见习记者雷椰北京报道
8月8日,国家发改委、市场监管总局、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强化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5年)的通知》(以下简称《方案》)指出,2024年,发布70项碳核算、碳足迹、碳减排、能效能耗、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国家标准,基本实现重点行业企业碳排放核算标准全覆盖。2025年,面向企业、项目、产品的三位一体碳排放核算和评价标准体系基本形成,重点行业和产品能耗能效技术指标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设100家企业和园区碳排放管理标准化试点。
为实现总体目标,《方案》明确提出,加强产品碳足迹碳标识标准建设。发布产品碳足迹量化要求通则国家标准,统一具体产品的碳足迹核算原则、核算方法、数据质量等要求。加快研制新能源汽车、光伏、锂电池等产品碳足迹国家标准,服务外贸出口新优势。开展电子电器、塑料、建材等重点产品碳足迹标准研制。研究制定产品碳标识认证管理办法,研制碳标识相关国家标准。
多名接受采访的业内人士指出,本次《方案》将企业、项目及产品三者有机融合,落实了碳排放的责任主体。在构建产品碳足迹的过程中,出口企业应率先建设碳足迹管理体系,推动行业实现绿色转型。
近期,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碳排放双控考核将全面替代传统的能耗双控考核。而本次出台的《方案》在碳排放的标准计量体系方面进行了更为细致的规划。
“碳足迹通常是指以二氧化碳当量表示的特定对象温室气体排放量和清除量之和,”今年5月,生态环境部宣教司司长、新闻发言人裴晓菲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特定对象包括产品、个人、家庭、机构或企业,石油、煤炭等含碳资源消耗越多,二氧化碳排放量越大,碳足迹就越大,反之,碳足迹就小。
产品碳足迹是碳足迹中应用最广的概念,是指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从原材料的生产、运输、分销、使用到废弃等流程所产生的碳排放量总和,是衡量生产企业和产品绿色低碳水平的重要指标。
此前,生态环境部联合14个部门印发《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明确要建立健全碳足迹管理体系。在地方层面,上海、江苏等多地频发配套政策。不少国际大型企业也纷纷加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减少供应链中的碳排放。一位业内人士向表示,产品碳足迹的考量应从“摇篮”至“大门”,并进一步延伸至“坟墓”的全过程。这意味着需全面审视产品生命周期中每一环节的碳排放问题。对于出口型企业而言,当客户对产品碳足迹有明确要求时,确保产品碳足迹的准确核算与管理就成为企业的重要任务。
“一个产品的产业链很长,准确计算出每个链条点的碳足迹,需要耗费很多时间。”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向表示,总体来说,我国产品碳足迹核算体系还处于起步阶段。“建议要从多角度发力构建公平公正的碳足迹核算体系,出口企业需率先建设碳足迹管理体系,面向钢铁、铝、水泥等重点高碳行业,政府可以在部分出口密集地区率先推广工业产品碳足迹核算体系建设的试点,并有序向其他高碳行业及其他地区推广。”
北京柠檬树绿色建筑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友绿CEO黄俊鹏向表示,在构建碳排放标准计量体系上,我们的发展虽已取得一定成就,但仍存在不够全面和完善的问题。特别是在企业层面,仍面临制度建设的挑战,需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乃至法律法规体系。
“本次《方案》所确立的企业、项目、产品三位一体的碳排放核算标准,对于构建全面、科学的碳排放标准计量体系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以建筑行业来看,应高度重视隐含碳股市配资杠杆比例,即产品的碳属性。具体而言,范围3的排放是建筑行业所需关注的重点,需通过立法手段加以规范,并强化相关管理措施,推动建筑行业的碳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网上实盘配资观点